张楚格
这种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的情况,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中国普通居民消费不足的真实状况。
目前,低碳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很多问题上还没有成形的经济学理论。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低碳发展密切相关。
但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后一个方面。二是针对制度与政策因素对中国碳排放趋势的影响,研究节能减排降碳的制度设计与政策措施,重点研究电力和能源资源价格、财税体制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可行有效的发展措施。这样的预测和设定才会对国家政策措施的制定具有科学指导价值。针对中国实际,中国低碳经济学需要科学处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客观性约束。这是很自然的,因为造成中国经济高碳特征的最主要原因是能源结构不合理,约70%依赖煤炭。
而且涉及主观因素,即根据我们的主观愿望进行相关制度设计、采取政策措施,以促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未来变化符合我们希望的目标。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各种能源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对确定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至关重要,而恰恰又是目前没有被充分重视的问题。
再考虑到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无疑面临严峻的客观约束,快速实现根本性调整的主观愿望是不现实的。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具体国情,寻找适合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学,即中国低碳经济学。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碳排放量明显不同。同英美等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经济体,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下,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能源为代表的重化工业会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通道。
而且涉及主观因素,即根据我们的主观愿望进行相关制度设计、采取政策措施,以促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未来变化符合我们希望的目标。问题之二:制度与政策因素对中国碳排放趋势的影响如何考虑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未来的趋势性变化,是有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但这个观点没有充分考虑现实条件。中国已经向国际社会宣布了这个目标,即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而今后20年,更是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时期,重化工业以及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等的发展仍将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针对资源浪费问题,研究如何采取切实的措施与方式,改变导致资源严重浪费与过度消耗的习惯性行为与做法,以及如何减少终端的资源浪费并发展回收与循环利用产业。
应当认识到,制度与政策方面的工作将更加复杂,比如,如何在体制机制方面推动更为实质性的改革(电力、能源资源价格、财税体制改革等)以推动峰值早日到来。如果将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同时纳入碳排放峰值理论的考量,那么,达到峰值时间和峰值水平的预测范围将变得更大。价格偏低导致相关资源过度消耗和严重浪费。我们需要加大对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各种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终端的资源浪费。
一国的能源构成是天生的,也就是说,一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由其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等客观因素决定的。问题之三:导致资源浪费的习惯性行为低碳发展,不仅是限制使用传统化石能源、多使用新能源,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发展低碳产业,而且包括减少以至杜绝生活和生产领域一些习惯性行为与做法所造成的资源严重浪费与过度消耗。
完成中国低碳经济学的这三项使命,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而新能源的发展与利用比较有限,再加上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难度较大,短期内尚难以大规模使用新能源。
比如,中国人喜欢开大型车,而不少发达国家的居民更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理论指导。制度与政策因素对中国碳排放趋势的影响。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低碳发展密切相关。这种低碳发展的价值并不亚于生产环节降碳技术的开发与使用。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把低碳经济作为培育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制高点,竞相发展低碳技术与低碳产业。
这样的经济发展态势将导致能源消耗量大规模增加。再提高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想办法循环利用。
虽然各国都有学者在研究低碳经济学,但对于这几项任务,国外学者不会很关注,而中国学者要以此为己任,承担起发展中国低碳经济学的责任。此外,电价也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导致一些居民无节制地用电,甚至浪费性用电和奢侈性用电。
因为它不仅仅涉及客观因素,即根据各种客观因素变化趋势预测二氧化碳排放的未来变化,这正是目前大多数研究所做的。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的总体状况是富煤贫油少气。
减少浪费并加强回收利用,对低碳发展的意义超出人们的一般性认识。如果利用好城市矿山,将极大促进资源再利用,减少资源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包括减少开采原生自然资源及其冶炼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承担防止全球气候恶化责任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方向。针对中国实际,中国低碳经济学需要科学处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客观性约束。
长期以来,煤炭等高碳资源价格与其理论价格相比明显偏低,导致高碳资源的过度消耗,加重了经济发展的高碳化问题。现有研究对制度与政策问题关注不够,而这应成为中国低碳经济学着重探索的内容
4.建立国家级页岩气数据库,切实落实页岩气矿业权的开放政策 尽快完善页岩气资料统一管理制度,将页岩气的资料提交与矿业权管理直接挂钩,实现页岩气矿业权管理流程的综合集成和数据共享。第三,大规模商业性开发四川盆地海相龙马溪组页岩气,开发目的层系埋深2500—4500米,含气层以超压区为主。
2.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页岩气开发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立生产组织机构,成立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导小组,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生产需求、技术先进、信誉良好原则,组织各方施工队伍,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勘探开发成本。自主研发的3000型压裂车达到世界压裂装备的领先水平。
优化整合页岩气重大专项、973等科技攻关项目,紧紧围绕基础理论、工程技术等重点方向,集中科研机构和中国石油等单位的优势力量,创新组织模式、强化协同攻关,尽快形成与我国地质条件相适应的地质理论、工程技术和装备体系。3.创新组织模式,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统一组织强化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尽快形成一支国家层面的科技攻关力量和一批可供全社会共享的高新技术专利。研发现场监测设备和构建系统化检测方法。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区主要得益于五方面因素,即处于宽缓的复背(向)斜区、发育深水陆棚相富有机质页岩集中段(厚度一般大于30米)、有利含气层系顶底板保存条件较好、页岩层总体上呈连续型分布、埋深大于2500米并处于超压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对页岩气开发的热度。十三五我国页岩气的发展目标与实现途径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页岩气领域改革。
海陆过渡相—湖沼相和湖相页岩气勘探取得较大进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和主要装备国产化,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页岩气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比较完善的页岩气产业化政策体系,为2020—2030年我国页岩气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美国页岩革命促使页岩油气产量持续增加造成全球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导致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并跌破每桶50美元大关,甚至低于页岩油气的开采成本。已完成多批次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先导性试验和陆上页岩气资源潜力初步评价及有利区筛选,在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开始投入商业性开发,在南方地区海相页岩气见到较好的苗头,在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有了实质性突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